新闻·热点

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 新闻·热点

西葡讲座:阿根廷漫画《玛法达》和她的中文译者三毛

       2020年11月27日下午2点到4点半,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葡语系连续举办两场线上讲座《玛法达——从阿根廷到全世界》和《教玛法达说中文的人——三毛》,取得圆满成功。
 


       两场讲座分别由复旦大学外籍教师Salvador Marinaro和上海大学文学博士候选人Lucila Carzoglio主讲。

       Marinaro老师首先提及本次讲座的缘起:《玛法达》的图文作者季诺两个月前去世,引起普遍的怀念,但是,正如文艺界发出的宣告,“玛法达并没有变成孤儿,全世界一起收养了她”,因此他的讲座主要分为两部分:该作品在阿根廷的创作和发表,及其如何被翻译成多种外语得到广泛的接受。

       这些条漫(tira)最初是为著名家族企业的家电广告所作的“软文”,后来合作没有了下文,稿子也被拒绝、一度束之高阁,通过朋友的引见才被采纳:1964年9月29日在《头版》(Primera Plana)周刊正式发表,1965年3月转战《世界》(El Mundo)报、1968年6月再换到《七天》(Siete Días)周刊,直到1973年作者宣告“灵感枯竭”停止连载。不过,由于单行本和各种周边产品,这个蓬蓬头、瓦脸、“毒舌”的6岁小姑娘已经成为一代人的记忆,成为与探戈、博尔赫斯、马拉多纳并列的阿根廷文化标志。

       1969年,该作品被选译成意大利语,得到著名作家翁贝托•艾柯的推荐,玛法达被他称为“那一代人的英雄”,之后,英语、法语、德语等版本很快问世,阿根廷流亡者又把她带到西班牙和墨西哥,尽管被佛郎哥的新闻审查官打上“仅供成人”的标签。

       到今天,这套漫画可以用二十多种语言读到,主讲人特别强调,它不应被视为一个人的作品,而是一整个“时代气候”的产物,尤其需要考虑六十年代分外活跃的文学和出版行业,与《百年孤独》《跳房子》《城市与狗》等量齐观。同时,它也承载了那个时代的诸多主题,比如工业发展、中产阶级家庭形成、性别角色改变等等,特别是1966年发生的政变和随之而来的独裁统治,包括美苏冷战、核威胁、中苏交恶等等问题,都在玛法达和各个人物的对话中得到短平快的表现。

 

 

       Carzoglio则将讲座进一步聚焦到“教玛法达说中国话”的三毛。主讲人充分了解作家三毛在中文世界所具有的文化意义:塑造了七八十年代两岸青年对于旅行、自由、感受性和情感书写的理解,尤其重要的是,她成功带领中国读者集体、第一次想象西班牙、想象撒哈拉,而她本人也是在这里实现了作家的蜕变(1974年《沙漠中的饭店》一举成名)),以及从作者到译者的角色转变。值得注意的是,三毛在最近四年通过三部翻译“回到”西班牙,还少见地通过西语译本推动了英语译本问世,这在中国-西语世界的交流历史上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。

       在有重点地回顾作家生平之后,主讲人展开了细致的讨论:选取“三毛”这一笔名,带有寻求正义、追逐梦想的意味;选取漫画体裁进行翻译,则保留了儿童和游戏的视角;而选取《玛法达》,又具有许多文化反思和批判的内涵。这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三毛决定翻译这套漫画的原因。

       之后,主讲人通过序言、后记、书信等等,像侦探一般考察了翻译的地点(出版社宣传为撒哈拉沙漠,但可能真实发生在加纳利群岛)、封面译者名字比作者字号更大,同时细读了三毛在翻译中施加的种种策略:修改书名(“玛法达”改为“娃娃看世界”),替换意象(用酱油、粉红豹取代蛋黄酱、啄木鸟伍迪等),附加解释、评论、导读等几种注解,包括进行了诸多省略(遭到审查?),由此,三毛的译本努力消除文化距离、更加接近读者,但同时也有更多她本人的影子,参与了她的“自我塑造”。

       讲座由本系于施洋老师主持,研三同学黄韵颐交替传译,在线聆听的百余观众中,除本系教师和本硕博学生,还有兄弟院校多位师生,以及阿根廷使馆、出版社工作人员,对讲座主题表现出强烈的兴趣,也在讲解中获取了许多信息。

 

简介:
       Salvador Marinaro, 阿根廷学者、作家,1988年出生于萨尔塔省,现任教于复旦大学,曾获得五月广场母亲Azucena Villaflor奖、青年哲学家(四十岁以下)散文奖,在专业期刊和大众媒体如《两栖》《Ñ》《号角报》《纽约时报》等多有发表。2010年出版诗集《微醺协奏曲》(Sinfonía de Mareados),2018年出版短篇小说集《该当伤感》(Una tristeza decente)。共同创办中国与西语世界文化交流杂志《大杂烩》(Chopsuey)。

       Lucila Carzoglio, 阿根廷学者、编辑,现在上海大学攻读文学博士学位,研究三毛作品对西班牙语世界的反映;在多家媒体上发表,如《两栖》《阿泰尔》《国家报》 《号角报》《纽约时报》、阿根廷国家通讯社、布宜诺斯艾利斯市频道。创办和主编中国与西语世界文化交流杂志《大杂烩》,同时在上海塞万提斯图书馆媒体部供职。